香港首張身份證在1949年發出,自當時起,身份證號碼都沿用「1+6+1」編製,即代表1個英文字母+6個數字+1個括弧數字或英文字母。
香港身份證,除了你能看懂的姓名,性別,出生日期和簽發日期外,其他的所有數字和字母其實都有特定的意義,也傳遞了很多的個人信息!
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香港身份證背後到底隱藏了哪些信息?
1.中文摩斯電碼的來由
這組神秘得來又有點組織的數字,其實是有數得計的,而它的計算方法便是來自傳說中的摩斯密碼。
摩斯密碼在1835年誕生,一直只能傳送英語或以拉丁字母拼寫的文字。直到1880年,清朝政府僱用丹麥人設計了中文漢字電報,用數字代替中文字來傳送訊息。中文電碼表採用了四位阿拉伯數字作代號,簡稱「四碼電報」。由0001到9999按四位數順序排列,代表漢字、字母及符號。漢字會先按部首,後按筆劃排列。而字母和符號則排在漢字後面。
每一組數字代表一個中文字,假如你的中文名有四個字,身份證上便會有四組號碼。
例:「李智能」的中文電碼是「2621 2535 5174」
不過,如果兩個人的中文名跟寫法一樣的話,中文電碼數字亦會一樣。所以,中文電碼並不是獨一無二的!
2.出生日期下的神秘密碼
出生日期下的字母,其中是出生資料的附加說明,要說明的主要是身份證持有人的出生地點,以及可居留的狀況,例如「***」是 18 歲以上,「A」是持證人擁有香港居留權的意思。
3.身份證號碼英文字頭有故事
香港身份證號碼上的英文字頭也是有特別含義的。
70年代之前,身份證號碼上的英文字頭是以身份證簽發地區而劃定的,持卡人如果在港島區獲發身份證,身份證號碼字首會是A、D和H,在九龍區簽發的是B、E和G,在新界區簽發的則是C,而外籍人士的身份證號碼就以X開首。
到 70 年代,政府不再把簽發區域各自劃分,而是統一改為 K 和 P。80 年代起,身分證號碼與出世紙編號統一,而身份證字頭也一口氣到 Z,逆向使用剩餘的英文字母,例如在 88 年中後期到 98 年中後期在港出生的人就會用上 Y。不過因為 T、V、W、X 都各有獨立用途,所以 Y 之後已直接跳上 S 了。
其餘特殊開首字母包括﹕
P:80 年起不是於香港出生的人
V:90 年代起不是於香港出生的人
W:來香港工作的人
R:一般是在香港暫居的內地或外國人
注意!並不是所有英文字母都會用到的,容易混淆的字母如O及N則被棄用了,最後一個剩餘字母M已於2011年開始使用,預計7年內傳統身份證號碼的組合就會用完,屆時可能會採用雙英文字頭身份證號碼。
4.括弧內數字有數得計
身份證號碼的「1+6+1」編製,中間的 6 位數字是隨機派出的,但最後一位的數字,卻是用作驗證碼,也就是說,有數得計。方法是這樣的:
英文字母轉為數值的規律:
A=1, B=2, C=3, ……Y=25, Z=26
身份證有7個位,第1個位 x8;第2個位 x7;第3個位 x6;……最後第7個位 x2
依上述身份證的例子:
1×8 + 1×7 + 2×6 + 3×5 + 4×4 + 5×3 + 6×2 = 85
85要加上3才能被11整除,故該身份證最後括弧內的驗證碼是:3
即該身份證的號碼是:A123456 (3);如果要加上 10 才能被整除的話,那括弧內的數字就是 A 了,此算式萬試萬靈,不信的可試試計算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