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贿受贿这事,古已有之,但到晚清之际,却是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。
与之前历朝历代相比,晚清官场的行贿受贿有这么两大特点:
一是凡官场之事,事不分巨细,无贿必不行。
二是凡官场之人,职不论大小,有求必索贿。
套用一句话:没有什么事不是行一次贿不能解决的,如果有,那就再行一次贿。
之所以想到写这个话题,因为午间在一本名为《李鸿章年谱》的书中,读到了这样一则趣事。
话说光绪二年,左宗棠带西征军,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,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。
左宗棠平定新疆立了大功,返京后自是一身荣耀,满心骄傲地期待着两宫召见。
但左等右等,就是不见朝廷传旨下来,左宗棠不免有些心急。
于是托人找皇宫的太监去问:
——这么大的功劳,皇上他都不见我一下吗?
这一问才知道,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早已经传令召左宗棠进宫述职了。
但皇宫负责传话的太监,愣是把这诏令给拦着了。
就因为左宗棠没按规矩来办事。
按照当时的惯例:面见皇上的地方要员,至少要向传话太监行贿三千两白银作为“关节费”。
左宗棠这人性格有点像张飞,诸位看他照片就能感觉一二。
一听居然还有这种事儿,火爆脾气就上来了:
——去TMD,老子不见了,走人!
当时正在京督办北洋水师的李鸿章赶紧劝住他:别冲动,这事我来给你协调。
其实李鸿章他还能怎么协调?
还不就是派人拿了三千两白银给太监送去嘛。
左宗棠终于见了两宫太后和光绪皇帝,把自己精心准备了好多日子的西征战事,有声有色地汇报了一遍。
左宗棠讲的实在是太精彩了!把东宫慈安太后听得当场几乎落泪,除诏封二等侯爵外,还单独赏赐个礼物给左将军。
慈安太后是真心感动啊,居然把前夫咸丰皇帝的一幅水晶墨镜给拿出来了。
但问题也来了:慈安太后是不能直接把这个墨镜递给左宗棠的,男女授受不亲,更何部是守寡的太后呢。
这御赐礼物,要等左宗棠退朝后,到太监那边去领。
这一来,就又额外多出个环节来,就又有惯例来了。
按惯例:受赐者要向颁赐御礼的太监送礼金,金额多少,就要看受赐者的身份官职以及赐礼的贵重程度了。
左宗棠这一下就两者都赶上了:刚封了二等侯爵,赐礼又是先帝的遗物。
太监那边的报价出来了,至少五千两白银。
左宗棠就差破口大骂了,火爆脾气又来了:
——尼玛,老子不要了还不行?
别的东西不要,或许还行。但这个不要,还真不行。
但左宗棠这些年一直带兵在西部打仗,哪能搜刮来这么多银子啊,怎么办?
最后又是李鸿章出来帮忙解了围,把这副眼镜给“赎”了回来。
这事儿,你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,就会觉得太TM有意思了。
想那左宗棠收复新疆后,新疆各地的大小村庄,都建了左公祠烧香礼拜。
没想到一进京城,居然就折在了一个太监面前,而且居然就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。
李鸿章最终掏了多少银子,他自己没记,我也就不知道了。
从这两件事来看,李鸿章这个人还是蛮厚道的。
从政见上来说,左宗棠坚持的塞防与他坚持的海防,两者完全不同。
左宗棠收复新疆花了不少银子,李鸿章一直觉得这事严重影响了他组建北洋水军。
但在左宗棠面见朝廷的私事上,他却肯暗地里掏了不少银子。
当然啦,这些银子肯定也不用他自己掏,他也就是做个顺水人情。
我之前写过一篇《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,为何在京无居所,老死贤良寺?》的文章。
其实我想讲的是清代的这种制度,却被许多人理解成我在夸李鸿章是个清官,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
今天借写此文的机会说一下:李鸿章怎么可能会是个清官呢?
我来告诉你一个事实:在晚清的官场上,只有七品以下的官员,你或许才会看到一个或两个清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