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中國有句古話叫「人多力量大」,但放在公司里可能是個偽命題。現在的創業不比以前,創業都會爭取拿一筆風險投資。當問那些來談融資的項目「拿錢後要做啥」,百分之百都會有一個理由:招人。這個理由無可厚非,公司要發展,員工就得增加。但是每個階段需要多少人,自己能管多少人?這個問題可能需要非常認真地思考下。
創業公司的「死亡公式」
先看看倪正東(清科集團CEO)怎麼說
「很多創業者在融到VC的資金後,會在第一年花掉募集資金的50%-80%,然後第二年把剩下的錢花掉。他們募資後會雄心勃勃地干三件大事:
擴大辦公室或者搬豪華辦公室;漲工資,大幅招人;大幅增加市場營銷費用。
之後,他們又沒錢了,並處在生死邊緣。很多創業者,都會因為曾經花錢太快後悔!」
他說的其實非常有道理,可能創業失敗的理由千千萬,但是拿了投資又失敗的公司大部分都走了這條路。
一個創業型公司每個階段需要多少人,這個問題比較複雜,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談。但是有三個天條我覺得大部分創業公司都適用:
1)聯合創始人不要超過3個(除非起步就是個明星級的大項目,類似於小米);
2)在沒拿到投資之前,如果有盈利業務,人數不要超過10個。如果沒有盈利業務,人數不要超過5個;
3)在拿到第一筆投資後,如果錢沒超過500萬人民幣,又無客服和大量銷售人員,人數不要超過15個。
極客學院CEO靳岩對此寫過一段話:
就創業公司人數的問題,我老是和創業的一幫朋友們探討。最早我也很迷惑:
為啥一家公司做這麼點事情,就需要幾十個人?為啥一個CEO一裁人,公司裡邊的人數就裁了一半?甚至什麼前台、HR,都自己去做?
後來慢慢的明白,原來人數不是成功路上的必要條件,人數在某些時候甚至和創業公司的成功成反比。
認識一位朋友,很有意思。他說,靳岩,我總結了一個創業公司提升3倍效率的公式。
我聽了聽,感覺還挺那麼回事的。至少很有意思,懂的人可以參考,不理解的人可以博得一笑:
「假設公司原來有50人,效率低,老是感覺人手不夠。各個部門的老大老是吵着要招人。
送走1/3不合適的,包括部門老大,效率立刻提高了1倍。
間隔1-2個月,堅決砍掉不核心的業務,讓公司集中在一件核心的事情上,效率再次提高一倍。
經過一段時間,有人跟不上公司發展的節奏,再送走1/3掉隊的,效率再提高1倍。33人*(1-1/3)=22人
至此,顯性薪水不變。人數從50人減少到22人。效率提高到400%。」
很多人都習慣性去想:如果我們沒有50個人,我們的創業如何成功?如果沒有一個人數多的團隊,事情怎麼能夠做完?
親們,不管是不是創業公司,不管在哪裡做事情,永遠都有做不完的事情。關鍵在於如何做起事情。
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邊,如果這件事情沒有排上優先級,那就說明這事不重要。更直白地說,這件事可以不做,甚至是不值得做。
那為什麼還要安排很多人去做這個事情?
這是老大的問題,是leader的問題。員工數量不是成功道路上的必要條件。
公司人數是創業公司的第一大天敵。
創業不容易,成活率簡直低得可憐。從今天開始建立一個有效率的創業公司,你的公司成功的可能性將會大大增加。
190人就能做102億生意
2016年6月21日,騰訊公司宣布,確認收購日本軟銀集團所持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的股份,占股約84.3%。
這家收購後估值為102億美金的公司,旗下共有《部落衝突》、《皇室戰爭》、《海島奇兵》和《卡通農場》四款遊戲。2015年,這些遊戲為Supercell帶來21.09億歐元收入(約合23.26億美元),凈利潤8.48億歐元(約9.64億美元)。
花了六年時間成為全球最賺錢的手游公司,荷蘭的Supercell卻只有190個人,其中一半是研發團隊。這樣算來,人均凈利潤達到了500萬美金之多。
其CEO 潘納寧(Ilkka Paananen)從企業文化方面解析了公司的成功:
「不像有些公司動輒招攬數百名開發人員,Supercell一直保持精巧,每個團隊由7人組成,迅速開發遊戲,然後迅速拋棄(但只有一個人能做出淘汰決定,就是拿出創意的人)。」
2015年11月,史玉柱(巨人網絡董事長)專程拜訪了Supercell,對其精簡的組織架構表示讚賞。
—– 最後看幾個不錯的創業公司 —–
唱吧
陳華在離開阿里之後再次創業剛開始做的是最淘,雖然拿了上百萬美金的融資,但是人數也就是30多個人,最淘沒做成,重整團隊開始做了我們現在知道的唱吧。
我想大家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認為唱吧是一款雖然很簡單,但是不得不說是很nb的產品。
在後續拿到千萬美金投資,真沒想到團隊不但人數沒有擴張,而且只有十幾個人。
真是一家高效率的公司,成功是有理由的。
37signals
這家公司是我非常欣賞的一家國外公司。
學過RubyOnRails的人都知道,ROR是一款偉大的Web框架,讓Web開發變得無比有效率,包括Twitter都採用的ROR的開發。而ROR的創始人DHH(David Heinemeier Hansson)就是37signals的創始人。
37signals,是2008年十大最值得關注創業公司,在web應用業界可謂鼎鼎大名。不僅僅有BaseCamp、Highrise、Backpack、Campfire等知名產品,同時還衍生出一本Web創業公司的經典書籍《Getting Real》、《ReWork》(當時在Amazon書店排行榜第一)。
37signals目前只有35名員工(包括客服),運營了超過13年,年收入估計超過千萬美金。
MailBox
團隊只有13人,做出了iOS上最好用的郵件客戶端。發佈不到一個月就被Dropbox給收購了。
Path
在發佈Path1.0的時候只有15個人,在發佈讓人驚艷的Path2.0的時候,員工人數才有25人。估值超過2.5億,B輪融資達到了4000萬美金。
Instgram
Instagram公司位於舊金山,由凱文•斯特羅姆(Kevin Systrom)和Mike Krieger聯合創辦,產品於2010年10月正式登錄App store,隨後用戶迅速增長,Instagram上線僅一周就擁有了10 萬註冊用戶。
2012年10月25號,Facebook以總值7.15億美元收購Instagram, 員工只有13人。
2014年Facebook以190億美元收購了即時通訊應用服務Whatsapp,當時whatsapp僅有35名工程師,但該應用的用戶數已經超過4.5億。
2015年9月,whatspp的用戶數超過了9億,工程師的數量仍舊保持在50名左右。
小紅書
被總理稱為「2015年中國發展最快的創業公司之一」的小紅書在短短三年時間裏,已擁有近2000萬用戶,在完全零廣告投入的前提下,半年銷售額突破7個億。
標榜「產品技術驅動」的小紅書卻只靠30個工程師和產品經理撐起了千萬用戶十億交易額的社區電商平台。
結語
大概因為從小就被灌輸了「人多好辦事」、「人多力量大」的觀念,我們都曾有一種幻覺:如果一家企業能擁有成千上萬員工,那就是極好的。
但是,員工人數增加不等於企業變好。就像楊軒說的,如果人多了,公司效率變低了,反而死得更早!
「一名優秀的員工可以頂50名平庸的員工,並不是說一個人可以干50個人的活,而是他可以影響到很多人。
「優秀的員工只要告訴他要做什麼事要什麼效果,他就會想辦法搞定。
「越是出色的人越善於在缺乏條件的狀態下把事情做到最好,越是平庸的人越是對做事的條件挑三揀四。」
喬布斯的這幾句話,小編一直深以為然。同時,我也相信另一句話:招攬優秀人才永遠是創業公司最重要的事。
來源 :土匪投資土匪楊軒日記(ID:tufeitouziriji)
文 | 土匪楊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