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澤諭吉:人人都想做官的國家無法強盛
[日]福澤諭吉(1835.01.10—1901.02.03)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、明治時期傑出的教育家、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的創立者。被稱為“日本近代教育之父”、“明治時期教育的偉大功臣”。
“一個國家所以能夠獨立,那是由於國民具有獨立之心。如果人人都想做官、舉國上下都是老一套的十足官氣,那麼國家無論如何不能強盛”。這是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眾多名言中,最具含金量的一句。
很多中國人以為,福澤諭吉是主張日本對外侵略的第一理論家,殊不知他對日本的首要貢獻,不是“擴張”,而是“獨立”二字。
眾所周知,現行1萬日元大鈔正面,印着福澤諭吉的頭像。一萬元是日本錢幣最高面額,舊款一萬日元的主人是日本“釋迦牟尼”聖德太子,而福澤以新換舊,可見在日本歷史的地位和影響力超過了聖德太子。
舉世皆知,近代日本崛起於明治維新。明治維新成於“三傑”:西鄉隆盛、大久保利通、木戶孝允(桂小五郎)。“三傑”里並無福澤諭吉,但是為什麼日本人在最高價值的錢幣上留下了福澤,而不是西鄉、大久保呢?
這主要是因為,維新三傑都是政治家,這些政治家推動的是對日本國家制度的改變,而福澤諭吉是思想家,他改變的,是日本的世道人心。
福澤諭吉對日本人心的最成功改造,是令近代日本人由“人身依附之心”集體轉向“獨立之心”。
雖然福澤沒像西鄉隆盛那樣,用武力推翻幕府,但在倒幕維新的多事之秋中,他也是冒着生命危險辦學辦報,在兵荒馬亂中堅持開啟民智,鼓吹西化。
福澤諭吉對明治維新的貢獻,相當於亞當斯密加上約翰洛克對英國的貢獻。可以說,他是明治維新的思想導師與精神領袖。明治維新成功後,作為“突出貢獻者”,福澤諭吉當然也受到天皇和首相盛情邀請,入閣做官,但他卻一再拒絕,終生沒有做官。
當時日本雖處近代,但依然存有東方傳統,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飛黃騰達做個一官半職,在這種情況下,有機會做大官的福澤卻不願做官,人們不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。
當時福澤諭吉給出的答案是——“願做獨立的榜樣”。
福澤諭吉指出,人人想作官的弊端——那種情況有如蒼蠅麇集在腐食上一樣。人人都認為不依賴政府就沒有發跡的機會,因而就毫無自身獨立的想法。
福澤諭吉認為:一個國家的強盛之道,首先在於強民,而強民的標誌,是國民具有獨立之心。
福澤諭吉認定,人人想作官的思想是孔子儒學教育的遺害。所謂“青雲之志”乃是祖先遺傳下來的“官場迷信”,他希望能從這種迷信中把人們喚醒,使之懂得文明獨立的本義。
誰也不曾想到,這個日本“獨立之父”,早年竟然還是“儒家信徒”。福澤諭吉1835年出身於武士家庭。家境貧寒,直到14歲才入當地的私塾學習漢學,爾立之年成為遠近聞名的漢學家。漢學家福澤諭吉的思想巨變出現在19世紀70年代,正值不惑的他三次赴歐美考察,其思想受到西方文明的猛烈衝擊。於是曾經主張“和魂漢才”的福澤諭吉思想發生巨變,開始重大轉型、投向“和魂洋才”。
福澤諭吉的思想巨變在他的著作《勸學篇》及《文明論概略》中體現深刻。在《勸學篇》里,他把學問當做個人及國家獨立的工具。福澤諭吉將學問分為兩種:有形的學問(天文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學等);無形的學問(心理學、神學、理學等)。在福澤諭吉眼裡,實用的知識最為重要,而遠離生活實際的知識則次之。
福澤諭吉反對脫離實際的學問,出於這種思想,他開始排斥孔子,摒棄儒學及漢學。因為他判定儒學及漢學是近代社會“脫離實際的學問”。福澤諭吉認為,世上的事物千千萬萬,教師不可能將它們全部傳授給學生,因此,發展能力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。所謂能力,即研究和處理事物的能力。而能力不是單一的,它包括記憶能力、推理能力、想象能力。這些是獨立的人與獨立的國家最需要的有用東西,而落伍的儒學是提供不了的、無用的。
福澤諭吉主張重視實用知識的學習,他眼中的“實用知識”就是指洋學,即西方科學。所以他大力提倡學習西洋科學,他不僅重視數學等自然科學,對法學、社會學等西方社會科學也更為推崇。
福澤諭吉的“棄漢從洋”和“獨立”思想在近代日本影響巨大,近代日本稟承他的思想,在明治維新時期的近代化過程中明確提出“和魂洋才”的標誌性口號。並且,在他創辦的慶應大學和《時事新報》影響下,一批獨立知識精英、新日本人脫穎而出。
福澤諭吉稱自己對政治不熱心,其實,筆者依其一生作為而分析——他並非對政治不關心,而是看不起官,不屑作官。他並不認為,一個校長的影響力就不如一個首相。他給自己的角色定位,應該是“日本國家大校長”。
作為 “日本國家大校長”,他與日本政治家一道改變了日本。如果把國家比喻成一杯水,西鄉隆盛、大久保利通等日本政治家改變的是杯子的形狀,而他改變的,則是水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