亞洲未來領先世界文明的好書, 精品書籍推薦必讀 《文明論概略》
《文明論概略》是日本福澤諭吉創作的社會學著作,首次出版於1875年。
《文明論概略》全書共十章,主要論述了文明的涵義及智德在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;闡明了東西方在文明方面的主要差異及其形成的歷史原因;確認了西洋文明高於日本文明,主張日本必須以西洋文明為目標,努力學習,急起直追,指出了學習西洋文明的正確態度和方法。其中心思想是學習西方先進的文明,改變日本的落後狀態,爭取國家的獨立,使日本立於世界文明民族之林。
《文明論概略》是福澤諭吉代表作之一,凝聚了福澤諭吉一生思想的精髓,反映了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社會政治思想狀況。《文明論概略》自始自終貫串着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精神史觀,它在當時對於反對日本封建專制的封建舊道德是具有進步作用的。該書在日本發行甚廣,是研究近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獻。
全書分十章,其旨趣在於闡述文明的含義,認定西洋文明高於日本文明,號召日本人民積極地培植自主、獨立的國民性,努力學習,奮起直追西洋文明,以保持國家獨立。書中認為,文明一詞至大至廣,無所不包,從工商企業、科學技術到政法制度,文學藝術和道德智慧等等,舉凡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,都應包括在文明這一概念之中。
文明可以分為“文明的外形”和“文明的精神”。前者易取,後者難求。謀求一國的文明,應該先攻其難而取其易,若顛倒了這個次序,就會害國害民。
所謂“文明的外形”,是指從衣服飲食器械居室以至於政令法律等事物,所謂“文明的精神”,是指“廣大民眾的總精神”,是一種“風氣”、“人情風俗”、“時勢”。文明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無止境過程。人類文明的發屣已經過了三個階段;野蠻、半開化和西洋的現代文明。
日本文明尚處於半開化階段,與西洋文明相比,一個突出的區別就在於權力偏重,“日本只有政府,沒有國民”。福澤認為,智慧和道德是文明發展的動力,“文明是人的智德的表現”。
日本文明之所以遠不及西洋文明,其根本原因在於人民的智德不足。因此,日本要趕上和超過西洋文明水平,就必須努力追求智慧和道德。智慧和道德,恰如人的思想的兩部分,各有各的作用,二者只有相互依賴才能使各自的功能得以發揮。因此,不能說哪個重要,哪個不重要。但是,智慧是應該更加強調的,因為道德的發揚廣大要依靠智慧的力量來實現。福澤在該書中還把智慧和道德區分為私德、公德、私智、公智四種,私德局限於內心活動的範圍,公德則表現為社交行為,私智指的是機靈的小智,公智則是指聰明的大智。這四者當中,至關重要的是第四種的大智,也可堪稱其為集體智慧。
書中指出,隨着文明的進步,智、德都會同時增加份量,把私擴大為公,將公智公德推廣到整個社會,逐漸走向太平盛世。
作品思想
作者認為,“文明”一詞內容至大至廣,凡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都可納入這一概念中。但他特別指出,文明不僅是指物質文明,更是指精神文明,並強調了“智”與“德”的重要性,認為一國文明程度之高低,完全可以用人民的“智”、“德”水準來衡量,因此,要促進文明,必須首先提高人民的智慧和道德水準。
福澤通過對西洋文明和日本文明的來源和特點進行比較,得出結論:西洋文明先進,日本文明落後,並指出“權力偏重”是日本社會風氣的主要表現,這是導致自由空氣稀薄的主要原因。
福澤認為,文明既然有先進和落後之分,那麼,先進文明總要壓制落後文明,故而力主日本文明必須以西洋文明為目標並趕超之,才能達到國家富強、自由和獨立。
首先,福澤諭吉回答了日本為什麼要學習歐洲文明這一問題。他系統地分析了西方文明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的優越性,又將世界上的國家分為三類以歐洲各國和美國為最文明的國家,土耳其、中國、日本等亞洲國家為半開化的國家,而非洲和澳洲算是野蠻的國家。
文明、半開化和野蠻是人類發展的必經階段。同時他也認為:“文明並不是死的東西,而是不斷變化發展着的。變化發展着的東西就必然要經過一定的順序和階段,即從野蠻進入半開化,從半開化進入文明。現在的文明也正在不斷地發展進步着。歐洲目前的文明也是經過這些階段演變而來的。現在的歐洲文明,僅僅是以現在人類的智慧所能達到的最高程度而已。所以,現在世界各國,即使處於野蠻狀態或是處於半開化地位,如果想使日本文明進步,就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,確定它為一切的標準,並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。”雖然現在稱西洋各國為文明國家,但這不過是在目前這個時代說的,如果認真加以分析,它們的缺陷還非常多。但是,不能因此就否定西洋文明的先進性。這樣,福澤既駁斥了拒絕一切西方文明的攘夷論,也批評了全盤西化的洋學派思想傾向。他根據國情,當取則取、當舍則舍、調和適宜。這也是福澤氏貫穿《文明論概略》一書的立論之所在。
其次,福澤諭吉又回答了日本應該怎樣學習歐洲文明這一問題。他說:“汲取歐洲文明,必須先其難者而後其易者,首先變革人心,然後改變政令,最後達到有形的物質。按照這個順序做,雖然有困難,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,可以順利達到目的。倘若次序顛倒,看來似乎容易,實際上此路不通,恰如立於牆壁之前寸步難行,不是躊躇不前,就是想前進一寸,反而後退一尺。”
福澤諭吉革命性地提出了國體、政統、血統三分的觀點。他認為國體是指同一種族的人民在一起同安樂、共患難,而與外國人形成彼此區別的階級本質。國體並非始終如一,而是可以發生巨大變化的;而國體的存亡,只在於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否喪失了政權。政統則僅指在國內所施行的並為人民所普遍承認的政治的正統,它的變革,並不影響國體的存亡。而血統是君主父子相傳血統不絕的意思。國體,政統和血統三者完全可以不相抵觸,與現代的文明長期共存。其中國體是國家的根本,政統和血統,只是隨着國體的盛衰而共同盛衰。換言之,即要將絕對主義天皇制改變為資產階級天皇制。